關於這隻筆的介紹,已經有許多人分享過了,小弟在筆界初出茅廬,資歷尚淺,不再多言贅述。

在學校算數學時需要大量使用鉛筆,和高中Signo中性筆打天下的情況不太一樣,拿出用了四、五年的Pentel Caplet自動筆,已經飽經風霜、傷痕累累,是時候該退役了。在文具病看到關於rOtring 600系列的介紹,馬上被那簡潔幹練而富專業感的外表吸引,遂決定入手。

外盒和筆身上都沒有標明產地,我想是日本製的。

DSC_0058_Fotor.jpg

北美黃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修復G1000這個project已經進行了三個多月,在這期間為了把聲音調整成我自己比較喜歡的方向,陸陸續續試了許多零件上的搭配,現在整個計畫慢慢步入尾聲,我想是時候可以發篇文了。

DSC_0032_Fotor02.jpg

據父言,這對G1000今年五月邁入她誕生以來的第24個年頭,05年以後便很少使用,靜靜的在客廳一角度過了幾乎無聲的十年。兩三年前,剛剛開始玩耳機的時候有打開來聽聽,只是有一個聲道沒聲音,當時也不知道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,也不清楚維修的門路和費用,就還是回去玩耳機了。又過了一段時間,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,發現有一聲道沒聲其實是前級故障,把訊源跳過前級直入後級後,發現雖兩聲道皆有聲但非常悶且刺耳,到了幾乎無法使用的地步,即便如此,同上回,仍舊不知該如何處置,故繼續擱著。後來玩玩各種補料,會動烙鐵了,也對零件、線路有更進一步的認識,這半年來覺得時候到了,有一些自己的想法,恰好又有時間,遂決定修復這對speaker。

北美黃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上次換過王盤數位輸出的那顆電容,發現對一台器材的音色、性能影響頗多,這次來換換旁邊的那顆電阻,得到的結果也和電容一樣,影響頗多。

原本器材上用的是碳精電阻,外觀看起來像是AB的,實際測量的阻值大約122.5歐姆,把它換成Caddock MS220系列,沒有剛好的規格,所以用100歐姆。

nEO_IMG_DSC00428.jpg

北美黃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延續上一篇文,我把WE老線做成RCA線。第一次自己穿Teflon管、套隔離網,手忙腳亂地摸索了一個下午,總算完成這對線,方知製作線材其中原來有這麼多「眉角」,也發現自己對於各種銲錫的聲音幾乎一無所知,stereo的世界實在廣渺浩瀚,充滿著無數的可能,遍地是值得留心研究的point,即使窮盡一生,終也莫得其涯。

構想並不複雜,正負各走一芯的線,若用兩芯聲音似乎稍微糊了一點,而能量感並沒有什麼提升,再者訊號線畢竟不像電源線或喇叭線,沒有承受大電流的需求。頭使用多年前留下來的絕版的WBT 0101,簡單講,舊版較有厚度,頻寬解析則是新版比較優秀。舊版用料札實,幾乎整顆都是銅材,新版則為了消除渦流效應,將部分結構改為塑料,且因為使用較少銅材,成本下降,故使用較高純度的銅。

nEO_IMG_DSC00330.jpg

北美黃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這次很幸運地找到了好東西。

nEO_IMG_DSC00306.jpg

在管機材料工坊的線材區觀望了好一陣子,決定買進一小批老線玩玩。第一次聽到老線,是很久以前偶然逛進八德路的停看聽唱片行,在那邊聽到用老線製成的喇叭線,也在那裏被SCM-20迷死人的中頻和與身材恰成對照的氣勢深深震懾。即便如此,因為只有蜻蜓點水般的一次接觸,當時的我仍無法更深刻地體察老線的長處,我還是認為以現代冶煉技術製造出來的線材,聲音會好過難以追溯生產廠家且歷經數十年老化歷程的老線,老線既沒有特殊的結晶方式加持,也沒有經過特殊的技術處理,唯一加分的項目似乎只有原料純度勝過現代產品,是以對於老線我一直抱持著相當程度的懷疑,總覺得對它情有獨鍾的玩家的吹捧似乎言過其實,下意識已將它與「韻味佳而音響性差」的印象掛勾。

北美黃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對於王盤的評論,二十多年來有褒有貶。有的人覺得以它的訂價而言CP值非常高,也有的人覺得它和五顆星榜單上的器材相距甚遠。都有道理,王盤確實不是完美,或接近完美的器材,使用兩年多,從唱盤初換成王盤的那種升級感已杳然不復,就像微風擦過身旁,往遙遠的地方去了,相處的時間一旦拉長,一些缺點自然悄悄地浮出水面,那幾乎是無聲地進行著,無法察覺是甚麼時候開始的,等到突然清醒過來的時候,卻已經膨脹到無法忽視的地步了,當然那並不會對生活上造成什麼實質的影響,但就如同不小心跑進鞋子裡的一顆小石子般,讓人清楚地感到那突起。王盤的密度很高,形體感明確,刻劃深而毛邊不多,音色是明亮外放的那一派,如果DAC搭配得當,下半部的扎實還有衝擊力真的會讓人回不去唱盤的世界。只是高頻的延伸我覺得太少,和中頻、低頻對比之下,會覺得聲音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這些區段,而高頻泛音似乎是被忽略了般躲在背後,不是沒有,但要特別注意才聽得見,有點像ATC的SCM20三頻分布的形式。

開始無法忽視這個問題的存在之後,努力地找以前的文章來看,但畢竟是有點年紀的器材了,資料大多零零散散的。在一個討論區看到有前輩說換數位輸出交連電容之後,高頻就上去了,遂決定一試。

王盤頗有份量,四根鍍鉻的腳釘貢獻不少,裡面倒不複雜,穩壓和數位輸出在機箱上,讀取和伺服線路鎖在塑料人造石材製的上板,結構設計不錯,只是因為機箱是由許多片鋁板鎖成,拆裝時難免會碰上扣不起來的窘狀,用ㄇ字一體成形的鋁材取代用螺絲鎖的底板與側板應該會更穩當。這是output板,ESTi典型的磨晶片,DC進來再經過一次穩壓,紅圈是輸出交連電容,0.1並0.01μF,搭碳精電阻,在BNC加了一顆雲母。

nEO_IMG_DSC00190.jpg

北美黃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這是我第一次參加耳機方面的交流會,深感這個交流機會真是棒極了,聽到了許多不同的聲音,不同的品味,不同的認知,和信念。一言一語之間,有些疑竇釋然,當然有些仍躺在那邊,也有些新的問號從地底鑽出來,探了探頭。 

簡明扼要地說,以下是我得到的小心得:

˙我的系統質感不夠好

˙我的系統往兩端的延伸不夠好

˙我的系統細節不夠多

˙我的系統會刺耳,別人的也會,甚至更嚴重

˙我的系統低頻量感較多

˙我的系統音場、規模感較大

 我最wonder的還是關於刺耳的問題,說實在話,雖然我聽的攤位不多,但幾乎攤攤都有這個問題,我帶著棒喝CD中那張DG錄的Lakatos走了一圈,竟然都沒有聽到自然而不刺激的琴聲,即便是非常昂貴的系統。我不禁開始懷疑是不是我聆聽的音量不正常的大?還是我的耳朵有某方面的問題?真要是這樣的話,也許下禮拜得去醫院檢查一下。

nEO_IMG_DSC00127  

北美黃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SL3已騎了三年有餘,一直用的都是原廠的Giant胎(我想應該是台灣廠代工),終於在上個禮拜壽終正寢,去承天練坡時後輪被石頭刺穿,有兩個約1mm的洞,胎面也磨耗得差不多了,就換掉吧。

在露天上看到馬拜客有賣Michelin的Pro3,而且一條只要699,還蠻划算的,就入手了。

nEO_IMG_DSC00096

 這幾天試騎跑了一趟鶯歌,也跑了一趟烏來,胎壓打在115psi(max116psi)。

Pro3蠻拖的,不論上坡、起步加速或巡航,感覺都和舊胎相去不大,但是舒適度提升非常多,路過坑洞或輾到石頭時,震動減小很多,剛開始不覺得這有什麼了不起,騎完烏來後才發現這能讓體力不會損耗的那麼快,尤其是騎程時間長的時候,我覺得腰沒有那麼痠了(究竟腰為甚麼會痠?這我不曉得,也許應該去檢查一下)。在過彎方面,Pro3的抓地力明顯比舊胎好上一大截,非常穩定,不像舊胎會飄飄的不太實。

至於磨耗嘛,我已經有心理準備,它應該活不久。下次來看看雨天會不會滑。

北美黃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暑假就是要吃巧克力啊,不然要幹嘛XD

(不好意思,我好無聊XD)

瑞士蓮創立於1845年,迄今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,在去年收購了美國的巧克力公司Russell Stover,成為北美第三大的巧克力公司。

去到瑞國買不起螺雷、沛納海,也買不起FM Acoustics、Soulution,所以它就跟回來嚕,只是不知道在那邊買有沒有比在台灣買便宜就是了。

盒裝、小片,有四種口味,正好在促銷,買三送一,這樣算下來一盒667NTD:

nEO_IMG_DSC00029.jpg

北美黃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 一個人的旅行,思緒在沉默之間飛快轉著。沒有對話的人,於是跟自己對話,跟風景對話,跟已隨風而逝的過去對話。

    那是一段疏洪道上稍微凹陷的路,很多年前的一個颱風天過後,曾積起一窪淺水。這次再經過這兒時,自然已經沒有那一窪淺水躺臥在那兒了,那早已化進那年夏天蒸騰溼溽的空氣裡去了。

    停下車,在被炎日曬到焦黃的矮樹叢邊,我試著往記憶深層挖掘,挖出屬於那個夏日午後的斷簡殘編。零零落落地,儘管不連續,幾個鮮明而靜止的畫面開始在我腦中被投影出來。鋁製的輪框滑上一層水光,車胎浸在透透的水底,聽著我們此起彼落得驚呼嬉笑。那年的小水窪,簡直就像海面一般浩渺無涯,那年的夏天裏,似乎什麼都值得教人認真地笑上大半天。

北美黃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 23